一组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1-4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为70GW,而全年国内新增装机规模的预测值为600GW,前4月完成度仅为11.6%,不及预测完成比例;若要达到预期,大部分装机要在下半年并网,但在低于实际的组件产出数据的情况下,下半年国内光伏市场能否爆发依然未知。
天津地区投建的G12高效叠瓦组件项目已正式进入土建阶段,整体产能规模稳步提升。同时,公司抓住特色工艺增量机会并实现规模化量产,特别是12英寸产品已成为多家客户Baseline。
另外,2021上半年,国内组件招标数据显示,500W以上组件占比83%以上,大尺寸、高功率组件需求不断提升,210产品作为更高功率组件的标杆,也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PVinfoLink的最新数据,210尺寸的组件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19%,且处于稳定增长态势。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率为9.7%,较去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半导体客户认证加速 产销齐增助力上半年业绩超预期完成2020年以来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应用成为行业发展新的驱动力。在硅片制造环节,中环股份利用先进的细线、薄片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协同下游客户进行硅片减薄化应用,同时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G12最新的良品率已达到97%。
公司不断增强半导体硅片的能力及维度,并持续在细分产品领域扩展,陆续完成包括FZ超高阻、CZ超低阻、CZ超低氧等晶体技术开发。行业各机构预测供需不平衡的现状将延续至2023年,这为中环股份半导体业务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宏观机遇,上半年公司半导体业绩超预期完成。项目年发电量达到约3.9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省标煤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
由于太阳能热发电与生俱来的优势,其对电网的友好性正逐渐得到认可。同时,他还认为,光热发电的价值无法在现有电力市场机制下得到合理体现,现行的融资环境、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无法为光热发电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当下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他表示,太阳能热发电机组配置储热系统,可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可替代燃煤电站作为基础负荷,提高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并可作为离网系统的基础负荷电源;同时,机组启动时间、负荷调节范围等性能优于燃煤机组,可深度参与电网调峰,保证电网及电源的高效利用;此外,太阳能热发电还可根据电网用电负荷的需要,参与电力系统的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确保电网频率稳定,保证电网安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其自身发展与重构需要围绕两大方面来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一方面是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确保电力电量供应,需要重点解决可靠替代火电、调峰能力提升、可再生电源发电量占比提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电力系统安全,需要重点保障频率安全、电压安全、功角稳定。
他指出,太阳能热发电产业首先能够有效转移钢材、水泥、玻璃等过剩产能,其设计制造电站所用技术设备与传统造船行业、火电行业具有技术同源性,有助于在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帮助传统产业链企业获得新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此外,俞科认为,将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做大做强,可作为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由于看好光热发电的前景,央企和民企都在进入这个领域。光热电站通过配置更大容量的储能系统,还可进一步提高不间断运行的时长。目前,光热产业在项目和技术上已有一定基础,对于未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的意义也毫无疑问,但是否能成为新能源行业下一个风口,还取决于能否获得持续政策支持,加速规模化降本和技术创新迭代。
由于政策缺乏延续性,导致当前我国光热发电缺乏明确的市场发展空间,成本也无法通过规模化应用持续降低,处于起步阶段的光热发电产业,有被扼杀在摇篮中的风险。浙江中控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建祥介绍,中控德令哈50MW塔式熔盐储能太阳能热发电项目为例(配置7小时储能),在2020年2月1日至2月13日期间,实现了机组292.8小时的连续、不间断稳定运行。孙锐指出,在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尚未完成市场化改革之前,取消电价补贴,意味着抑制了市场需求,生产企业没有订单,投资建设的生产线闲置,企业资金链断裂,技术骨干也将流失,使近10年时间发展起来的产业链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电力规划设计总院(8.650, 0.00, 0.00%)高级顾问孙锐指出,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受到气象条件制约,发电功率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造成了重大挑战。
众多传统行业的新生之机?青海的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已经开展多年,以100%清洁能源使用为目标,要打造清洁能源建设、使用和输出全链条示范省,但也面临着缺乏灵活可调的支撑电源、本地消纳负荷不足等巨大的挑战。再比如,2020年初出台的《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新增光热项目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该文件在光热发电领域产生了极大震动,光热发电的良好发展势头立即跌入谷底。
在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作为清洁电力以及有助于解决新能源发电波动性问题的成熟路径,太阳能(7.090, 0.00,0.00%)热发电(也称光热发电)将扮演什么角色?艰辛前行多年的光热发电,是否即将迎来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及青海德令哈市的两座商业化运营的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建设运营情况,或可一见端倪。此外,金建祥还表示,十四五期间,在风电、光伏装机规模集中、比例迅速提高的地区,可以布局建设一批光热+光伏/风电多能互补示范项目,以光热发电作为调峰手段,通过多种能源的有机整合和集成互补,缓解风光消纳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
金建祥表示,在项目建设期,沙丘就会被平整成平地,减少风沙;同时由于镜场能阻挡风沙,可大大减缓地表风速,从而减少地表风沙的流动、保护土壤免受侵蚀,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此外因为阳光被定日镜反射,致使镜场内蒸发量明显减少,再加上定日镜用少量水清洗后,水渗流入土壤,增加了土壤湿度,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有利于植被恢复。项目业主方之一常州龙腾光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俞科介绍,蒙西电网每天下午6点到晚上10点左右会出现晚高峰结构性缺电,而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导热油槽式100MW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的投运为缓解地区结构性缺电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俞科看来,政策导向上应发挥光热发电的调峰特性,引导光热+光伏/风电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推进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完善跨区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并将销售电价模式向电源侧传导,体现光热发电的基础负荷和调峰价值,推动我国光热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分析,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光伏行业已进入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跃升,以及摆脱补贴依赖,实现市场化的发展新阶段,行业主管部门多措并举,如建立消纳责任权重引导机制、建立并网多元保障机制、建立保障性并网竞争性配置机制等,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全球能源转型将是大势所趋,零碳路径上,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导能源。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年均光伏新增规模将达70吉瓦-90吉瓦,2021年新增规模将达55吉瓦-65吉瓦,分布式光伏将在整县推进政策下,实现快速发展。
上半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4.1吉瓦,同比增长22.6%,分布式新增装机同比增长97.5%,集中式新增装机同比下降24.2%;户用新增装机首超集中式,占比最高42%,成为新增装机主要来源。十四五光伏行业要利用好有利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扩大市场规模,降低发电成本,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上持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1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既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光伏平价上网的启航年。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2日举办的光伏行业2021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专家表示,在能源加速转型的大趋势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达55吉瓦-65吉瓦。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强调,宏观战略将给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逻辑、路径、方式、政策等带来重大影响。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主任工程师王彩霞表示,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环境出现了六方面的新变化,一是新能源发展的重心由促消纳向促发展转变;二是各省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增长由差异化增幅向统一增幅转变;三是由基于消纳条件的保障性并网向基于消纳责任权重目标的保障性并网+市场化并网多元机制转变;四是光伏发电、风电项目补贴退出,新能源全面进入无补贴平价上网时代;五是随着电力市场建设推进及用户绿色消费意识增强,新能源市场化交易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六是国家对整县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提出要求,分布式光伏发展提速。
国家电投集团战略规划部战略管理处处长李鹏说,要发挥光伏发电主力能源作用,关键在于打通光伏与用户侧之间的链条,发电侧构建风、光、水、储多能互补系统,用户侧构建以分布式光伏为主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着力构建光伏+生态能源体系,高度重视光伏建筑一体化十四五光伏行业要利用好有利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扩大市场规模,降低发电成本,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上持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强调,宏观战略将给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逻辑、路径、方式、政策等带来重大影响。2021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既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光伏平价上网的启航年。
上半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4.1吉瓦,同比增长22.6%,分布式新增装机同比增长97.5%,集中式新增装机同比下降24.2%;户用新增装机首超集中式,占比最高42%,成为新增装机主要来源。全球能源转型将是大势所趋,零碳路径上,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导能源。
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2日举办的光伏行业2021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专家表示,在能源加速转型的大趋势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达55吉瓦-65吉瓦。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年均光伏新增规模将达70吉瓦-90吉瓦,2021年新增规模将达55吉瓦-65吉瓦,分布式光伏将在整县推进政策下,实现快速发展。
国家电投集团战略规划部战略管理处处长李鹏说,要发挥光伏发电主力能源作用,关键在于打通光伏与用户侧之间的链条,发电侧构建风、光、水、储多能互补系统,用户侧构建以分布式光伏为主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着力构建光伏+生态能源体系,高度重视光伏建筑一体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分析,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光伏行业已进入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跃升,以及摆脱补贴依赖,实现市场化的发展新阶段,行业主管部门多措并举,如建立消纳责任权重引导机制、建立并网多元保障机制、建立保障性并网竞争性配置机制等,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主任工程师王彩霞表示,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环境出现了六方面的新变化,一是新能源发展的重心由促消纳向促发展转变;二是各省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增长由差异化增幅向统一增幅转变;三是由基于消纳条件的保障性并网向基于消纳责任权重目标的保障性并网+市场化并网多元机制转变;四是光伏发电、风电项目补贴退出,新能源全面进入无补贴平价上网时代;五是随着电力市场建设推进及用户绿色消费意识增强,新能源市场化交易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六是国家对整县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提出要求,分布式光伏发展提速根据经验公式,电池转换效率每提升1%,成本可下降7%。然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原司长高俊才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光伏发电产能规模以及多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也面临发展难题。光伏成本下降是光伏行业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葛志荣指出,要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需要全党以及全国各族人民拿出抓铁有痕的担当与勇气。光伏与农业的结合,一经推出便受到了行业力捧,各地光伏农业项目频频涌现。
近日,在江西新余召开的首届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高层论坛暨2021年度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赛维技术研究院院长邹贵付说。作为农业机械领域的专家,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指出。
这一现状正在悄然改变。受益于组件、逆变器等设备价格的下降,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地面电站建设初始全投资成本已降至每瓦4元以下,较2019年下降约13%。